人物档案:易旋悌,政府管理学院2014级1班班长,任职以来,工作认真负责,学习刻苦,辛勤付出,默默为全班同学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努力。中学期间,曾多次因其好人好事被其所读学校通报表扬。2014年12月3日,被评为宜宾市好人;2014年12月13日,获得筠连县县委主办的第三届“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传统美德,从小养成
初见易旋悌,就感觉他是一个阳光自信的大男孩,也一下子被他友善的微笑所吸引。出生于筠连县廉溪镇星星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易旋悌,从小和爷爷一起生活的他,深受爷爷的影响,也拥有一颗平凡的爱心。他谈起爷爷的时候,内心满是感激。他说:“爷爷是一个节俭、正直、有爱心的人,虽然平时看起来很严肃,但他用生活中的小细节让我明白正直和有爱心是一个人基本的素养。”正是在这种影响下,易旋悌从小乖巧懂事、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经常帮助村里的老人们做农活,听他们讲故事。
上初中的时候,一位老人摔在沟里,易旋悌立马放下书包,跳下沟里把老人扶起并送回家。了解到这是个独居老人后,易旋悌就隔三差五地帮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直到老人离世。易旋悌用同龄孩子无可企及的细腻和温情,把对长辈们的感恩和深爱悄悄地却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正是由于从小养成了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使得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帮助另一位受伤的老人。
助人为乐,无悔青春
2014
年4月5日
下午,天正下着大雨,在筠连县城的一个拥挤的路口,突然围了很多人。一辆公交横侧在路口,一辆三轮车侧翻在栏杆旁。在栏杆一侧,一个身上多处受伤的老人倒在地上,鲜血直流。易旋悌刚好路过,看到生命垂危的老人,根本没想到自己会晕血,下意识地就上去帮助老人。他边为老人撑伞挡雨,边拿出老人的手机通知老人的儿子并拨打了120。等到交警和救护车到达事故现场,易旋悌立刻帮着医护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随后便跟同救护车赶到医院,由于老人的亲人没及时赶到,易旋悌就暂时扮演了老人亲人的角色,一直陪同在老人身边,陪老人聊天,借此减缓老人的疼痛。当老人的儿子赶到医院时,因为老人伤势严重,需转到宜宾的医院。易旋悌在老人的儿子办理转院手续的时候,也一直陪着老人,直到把老人送上救护车,他才离开。
据易旋悌回忆,当事故发生时,或许是因为害怕麻烦,围观的人只是议论纷纷,没有一个人向老人伸出援手。而年少的易旋悌却在紧急关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帮助老人,挽救了一个生命。他说:“我帮了老人后觉得心里很踏实很开心,如果我当时选择了袖手旁观,我一定会后悔一辈子。那时我只是觉得老人躺在地上,样子十分痛苦,他需要帮助,我就应该给予他帮助。”他的那一颗爱心,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明辨是非,书写大爱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很多“碰瓷”、“道德绑架”的事件被报道出来,诸如“老人倒地是扶还是不扶”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和谈论。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一些负能量,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定社会变得冷漠了。当记者与易旋悌谈到这些问题时,他说:“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不能盲目地去相信什么或是断章取义说社会变冷漠了。其实社会依旧是向上的,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这些事件被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人们开始关注社会人性发展的问题了。”
易旋悌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负能量变成了正能量,并将正能量传播于整个社会中。人可以倒下,但人心不可以倒下!当时作为一名中学生他,帮助老人不是要向他人证明什么,而是在良心的答卷上写下了人间大爱!
信任他人,传递爱心
易旋悌说:“我可能不能改变什么,但我至少可以让自己的助人行为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身边也有人时刻在帮助别人,而且他很开心。”他举例说,有一次送朋友出行,在机场遇到一个北方人说自己的手机丢了,需要借一个手机打电话看看自己的手机在哪里。他的朋友们警惕性都很高,还劝易旋悌也不要借,但他说:“没事,这个世上没那么多坏人。”然后把自己的手机借给了那个北方人,当那人打通电话后发现手机在自己的包里并感激地把手机还给他时,易旋悌心里特别开心,而朋友们看到这却都有点脸红了。记者问他:“你就不怕他是骗子,拿走你的手机吗?”他笑着说:“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而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不是就应该帮他吗?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还应该互相信任的。”
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阳光男孩,用他的友善和爱心温暖了我们的心。他却说,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乐意做的事情,根本没想过会得到社会和学校给予他的荣誉。其实做好事很简单,就只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来援手。至于那些荣誉和赞美,就是对他助人行为的一个肯定和认可,这种肯定和认可会让他继续做好事,也希望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
后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听完易旋悌的故事,心里顿时升起一种共鸣:作为一个公民,就是应该传播社会正能量。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们也应该像易旋悌那样,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温暖他人,温暖社会,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美满。
(记者/余霞 校报记者团 李燕 编辑/邱军 制作/幸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