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牟晚秋,男,祖籍泸州叙永,生于1958年,1981年从泸州考入四川美术学院。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到四川宜宾学院从事美术教学工作20余年。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他诲人不倦的教学风格。他谆谆教诲每一位学生,孜孜以求对待每一节课。课堂上的他,肆意飞扬,纵论古今,中西贯通,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北京生活和从事艺术创作。牟晚秋家传深厚,其父亲牟于天就是当地名噪一时的国画大家。多年以来,牟晚秋在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之余,努力探索、刻苦勤奋的创作,多次在国内外参加群展和举办个人画展。2011年应邀代表中国艺术家赴委内瑞拉参加“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其作品深受国内外朋友们的喜爱,近10年来其作品被大量的国内外机构和私人收藏。
墨彩油画创造出的奇迹
著名油画艺术家牟晚秋,是2000年来从四川泸州、宜宾这两个盛产美酒的地方走出来的,最后来到北京从事油画艺术自由创作的、并举办个人油画展的第一人。牟晚秋可以说是30年磨一剑,他发展了中国文人大写意水墨画和中国式油画的面貌,开创了中国墨彩油画的新样式。
他把中国传统艺术中所具有的“中和”精神,溶解于西方艺术的“不和”意识之中。他认为,绘画是精神向度的文本,中西绘画精神冲突不在于历史文化的事实性研究层面,而在于两种文化历史意义的精神追问。他鼓励学生追求庄重严肃的画风,同时也敦促学生不乏接受活泼大胆、流动明快的绘画质感;他鼓励学生不要把笔墨僵化固定在一定的格式以内,而是要随着绘画边界的交融不断寻找创新的空间;他鼓励学生横向取法、多维突破,勇于追问绘画文本背后的精神意义,并用哲学的眼光去阐释绘画艺术的精神实质所在。
高雅的艺术源于认可
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先生谈到牟晚秋时评论说,“当代绘画进入到横向取法、多维突破的时代......牟晚秋从事绘画即是以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热爱,使之体现在另一种媒介上,他用油画、丙烯、画布的媒介来画中国水墨的质感、气韵、视觉效果,其绘画予人以思考。
著名艺术评论家、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邱正伦先生谈到牟晚秋时评论说,“牟晚秋是一个尊崇禅意的画家,这种禅意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刻意的修禅悟道,而是出自一种创造上所面临的困惑,即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西方油画造型图式二者之间所面临的纠葛。或许正是为解开这一纠葛的死结,牟晚秋找到由这种纠葛延展出来的禅境藤蔓。创新的死结即在这种纠葛的藤蔓之中,而解开这种死结的禅境也在这同一延展的藤蔓上,属于东方独特的视觉智慧、视觉形象之花也同时开放在这一纠葛的藤蔓上。这种纠葛的死结正好成为牟晚秋绘画创作的艺术之源。艺术之花和艺术的纠葛都在同一纠结处。或许这就是东方象度的禅境所在与智慧所在。牟晚秋也正是在这种创作的纠葛与化解纠葛的艺术藤蔓上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接近禅境的众妙之门”。
著名文化学者祖滇先生评论牟晚秋的作品时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牟晚秋是从认识到形式到方式到表现材料都突破性地发展了中国文人大写意(泼墨)水墨画和中国式油画的面貌。也既是用跨界的方式综合了传统文人大写意(泼墨)水墨画和中国式油画的审美样式。即是其艺术具有的当代性特征之一:创新性;另一方面,其画面所体现的抽象性、禅意、生命与爱的思考以及纯净安宁的心灵、精神的指向,是其艺术具有的又一当代性特征:即思想性和对现实的批判性。
坦然面对 得失亦泰然
日前,记者对牟晚秋老师进行了现场采访。他说,自己之所有选择走艺术这条路,最大的原因是受父亲的影响,是环境造就了今日的他,谈到自己的父亲,他非常激动,因为父亲在他成长之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我们谈到他赴委内瑞拉参加“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时,他说,参加这次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可以吸取别国好的东西,他还用一句幽默,风趣的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他说,学习不同风格的艺术,就像尝百家菜一样,每样菜都各有千秋,重要的是吸取它好的方面,这样学习才不单调,生活才更加充实。对于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他内心中充满了感恩,对于学生对他深厚的感情,他充满了感动。
对于自己在宜宾学院工作这么多年,心存感恩的他说,学校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有各级人士的帮助,他的画展才能这么快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他永不停歇的创新与超越,获得许许多多人的一致好评,勤勤恳恳、助人为乐的精神让大家都记住了他的乐观、自信、坚定和常挂在脸上的笑容。牟晚秋老师还说,只要付出了就会有收获,但是不要太去计较得与失,坦然亦是泰然,做事不要过于去计较别人的眼光,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去做,正符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这句话,当别人在替你感到遗憾,替你抱怨时,你已经成功了。正是他这种坦然的态度,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
谈到目前的生活情况,他说自己过得非常幸福,因为有妻子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从他的话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他的满足,乐观,正所谓知足常乐吧!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以后的人生也会更加精彩!
对于未来的计划,他希望自己能把所学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他说他会把自己工作的重心放在教育事业上,因为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学生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供稿 校园广播台学生记者 编辑 陈范华/制作 洪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