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母校新闻 >> 正文

光明日报刊发汪明义校长专访

来源: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3-01-05

 

2013 12 ,光明日报以《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访宜宾学院院长汪明义》为题,刊发了汪明义校长专访,报道了我校“二为”办学理念的形成过程、基本内涵、主要举措及取得的效果等方面的情况,专访原文如下:

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访宜宾学院院长汪明义

 2009年初,汪明义从四川音乐学院来到宜宾学院担任院长,时逢全国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其核心是回答“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至今日,宜宾学院秉持着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就是“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各具特色。宜宾学院的理念很独特,请问这个“二为”理念是怎样形成的?

汪明义:对于“大学是什么、大学干什么、大学怎么干”等问题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个理念凝聚了全校教师的智慧。“二为”作为宜宾学院的办学理念,“二为”理念不仅包含了大学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使命,更包含了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因为没有形成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创新的校园环境那是不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的,没有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学术的校园文化也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纲领性的文件和重要讲话精神使我们很受鼓舞,验证了“二为”理念不仅符合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完全切合时代发展对大学的要求。

记者: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赋予“二为”理念新的内涵?

汪明义: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办学宗旨的根本体现。

“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是一所大学的根本使命,我们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把努力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作为培养人才的两个基本途径;我们认为这样的人才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在能力方面应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潜能浮出水面,为学生将来更有成效地生活奠定基础。

“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是区域性大学的时代担当。我们坚持以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围绕宜宾学院发展需要宜宾市、宜宾市需要宜宾学院发展的基本现实;全面实现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为个人提供再学习机会的三个服务层面;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思想支撑。我们服务地方的理念是:植根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最终引领地方发展。

记者:“二为”的办学理念已经提出快四年了,在这几年中,宜宾学院为践行理念有些什么举措?

汪明义:要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关键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在确立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时就把“是否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条,因为一所大学的声誉既来源于校友卓越的业绩,更来源于她的教师的杰出展示。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引进优秀教师、留住优秀人才、培养在职教师的措施。另一方面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并给学生提供三次转学的机会;为本科生在完成学分的前提下提前一年报考研究生创造条件;推行教师教育改革,实施“两年半基础学科教育“加“一年半教育专业教育”的新模式,目的是使我们能培养出“胸怀教育梦想,拥有教育智慧、践行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战线上的新型教师。

宜宾学院是四川省内唯一一所“省市共建”的高校,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与所在地地方的合作,设立了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四个研究所,建立了培训学院和中国酒文化学院。2011年单就培训学院就为宜宾市培训了包括村支部书记在内的各类人才上万名。

记者:宜宾学院有了明确的发展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在“二为”理念的引领下,取得的效果怎么样?

    汪明义:从理念到实践并最终取得成效,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通过近四年来的探索,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改革举措反映良好,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我们认为,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对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的突破;推进省市共建宜宾学院制度是对单一管理体制的突破;设立一级学科研究所是对高校管理改革方面的突破;给学生提供三次转学的机会并为本科生创造提前一年报考研究生的条件,是对传统僵化的学籍管理制度的突破。(记者朱振国)